跳到主要內容

藏品資訊

藏品資訊-直式[電腦版] 藏品資訊-橫式[行動版]
:::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1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2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3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4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5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6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7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8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9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10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11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12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13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14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15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16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17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18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19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20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21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22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23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24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25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26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27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28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29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30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31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32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33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34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35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36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37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38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藏品圖,第39張

圖檔授權標示:


《臺灣的過去與未來》

作者:呂秀蓮

材質:

年代:1978年11月30日初版

歷史分期:1946~(戰後)

尺寸:長:26 x 寬:18.8 x 高:0.3 (cm)

取得方式:捐贈

原收藏者:張俊傑

登錄號:KH2000.013.0089

藏品描述:2關於這本書(自序)
第一部份:台灣的過去
7一、關於台灣的基本認識
(一)台灣是怎樣由來的?
(二)「台灣人」是怎樣組成的?
(三)「台灣話」的源遠流長
(四)「台灣文化」的多元性
8二、台灣歷史紀元
8(一)荷據以前(十七世紀以前)
8(二)荷據時代(一六二四~一六六二)
9(三)明鄭時代(一六六一~一六八三)
10(四)滿清時代(一六八四~一八九五)
14(五)日據時代(一八九五~一九四五)
三、台灣歷史的特色
(一)求生意志的執著
(二)賡續不絶的開發史
(三)紅顔薄命台灣島
(四)拓荒抗暴養女命
第二部份:台灣的未來
25一、爲什麼會有「台灣問題」?
25(一)台灣地位的回顧
26(二)宣言與條約
26(三)台灣法律地位未定論
27(四)中華民國的立場
27(五)中共的反應
28(六)聯合國與台灣問題
29二、美國對華(台)政策一瞥
29(一)美國與台灣的關係
30(二)從圍堵政策到乒乓外交
30(三)尼克森主義與上海公報
31(四)聯合國排我納匪案
32三、美中(共)建交與台灣的去從
33(一)美國爲什麼要與中共建交?
34(二)美中(共)建交的障礙與條件
34(三)美中(共)建交的法律癥結
37(四)美中(共)建交模式的蠡測
附錄
39訪孔傑榮教授談美中(共)關係正常化、對華政策與人權問題
45四、瞻前顧後莊敬自強
45(一)台灣歷史的時代意義
47(二)國際逆流中的自處之道
48(三)我愛台灣
第三部份:拓荒者呂秀蓮
50一、我爲什麼回台灣?
56二、我的出生、求學與成長
60三、新女性的拓荒歷程
66四、運動聲浪中的事件
66(一)何秀子事件
67(二)台北「保護妳」事件
71(三)「新女性主義」事件
72本書主要參考資料